首页 » 健康主题 » 健康主题 |
救灾防病常识解答 |
时间:2012-03-09 11:30:03,点击:0 |
16.怎样预防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人和动物,特别是家畜,如猪、马、牛等,家禽如鸡、鸭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往往在人类流行前2~4周先在猪中广泛传播。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于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家畜后再叮咬人,病毒即侵入人体,使人受感染。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在流行区,由于隐性感染的结果,大多数年长者均有较高的免疫力,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病人症状可轻重不一,重症病人的典型病程可分为: ①初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l~2天内达到39~40℃,呕吐和头痛比较剧烈。头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一般经3~4天后进入极期。 ②极期。体温越来越高,常在39~40℃以上,突出的表现是脑损害症状、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脑膜刺激征,严重的可发生呼吸衰竭,引起死亡。此期持续3~7天。 ③恢复期。体温多在2~5天内退至正常,神志逐渐清醒,大多于2周左右完全恢复。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要1~3个月以上,少数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轻症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上下,一周左右恢复,脑部症状轻微,没有后遗症。 诊断依据 ①夏秋季为乙脑流行季节,病人有蚊虫叮咬史。②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等。 治疗措施当怀疑病人患乙脑时,首‘先应送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病人应隔离,病室要防蚊、安静、空气流通。病人多发生意识障碍,要做好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昏迷病人要常翻身,注意皮肤清洁。保证营养及热量补充,适量补液。高热病人必须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头部必须枕冰袋,躯干用酒精或温水擦洗,药物可服小量阿斯匹林,儿童可用安乃近滴鼻。惊厥或抽搐时,要给氧,给镇静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痰液。重症乙脑病人可发生死亡,因此发现乙脑病人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 预防措施 ①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②灭蚊与防蚊。③预防接种,按时打预防针。 17.怎样预防和治疗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名断骨热、鞍状热(或“公子热”)。主要表现发热、头痛、背痛。骨和关节剧烈疼痛。二次感染后可出现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病征,病死率高。治疗此病无特效药,只能用对症和支持疗法。出血严重时应输血,用止血药。出现休克时给予抗休克治疗。消灭伊蚊是控制流行的重要措施。 18.怎样预防和治疗鼠疫? 鼠疫是一种病情极为凶险的传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原来在鼠类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中流行。跳蚤叮咬病鼠或其他患病动物后又咬人,就可能将病原体??鼠疫杆菌传播给人。肺鼠疫病人的痰里含有大量鼠疫杆菌,可以借飞沫传播,这样便造成人间鼠疫的流行。鼠疫的潜伏期2~7天。发病急,病情凶险,传染性强,如果得不到适当治疗病死率极高。如果在自然疫源地内发生自然灾害,由于灾民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恶化,啮齿动物集中于灾民临时居住区域并大量死亡,导致跳蚤游离侵袭人类,这些都是造成人间鼠疫,甚至鼠疫大流行的因素。 主要症状:鼠疫发病急,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鼠疫可分几个类型。腺鼠疫最常见,特征为腹股沟部、腋下、颈部淋巴结迅速肿大,极度疼痛,坚硬,推之不易移动,晚期可化脓、溃破,未经适当治疗者终将转化为败血症或肺鼠疫,多于1周内死亡。肺鼠疫多见于冬季或流行高峰,表现为咳嗽、血痰等肺部炎症体征,有较强的传染性。败血症型最为凶险,表现循环衰竭或休克。这两型病人多于发病后1~3天内死亡。 预防措施:为预防鼠疫,应灭鼠、灭蚤、搞好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灭鼠时,人切忌误服灭鼠药,尤其是儿童。发现疫情后疫区应予封锁,立即上报,进行消毒、灭鼠、灭蚤、检疫等紧急防疫处理。病人应隔离。接触者要检疫9~l2天。疫区人员和来疫区工作的人员都要进行预防接种鼠疫菌苗。 治疗措施:发病后1天内开始治疗疗效很好,治疗过晚后果极差。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疗效佳,首选措施为链霉素、四环素联合应用。备用药为磺胺类。要特别注意保护心脏和抗休克、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 19.怎样预防和治疗霍乱? 霍乱是一种烈性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霍乱弧菌随病人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水源和食物,人喝了污染的水,吃了污染的食物,1~2天(最快的几小时)后便会得病。苍蝇、蟑螂等也会传播霍乱弧菌。 发病时往往突然腹泻,排出大量米汤样或清水样的大便,每天大便多次乃至几一次,一般没有明显的腹痛,呕吐发生在腹泻之后,也有不呕吐的。因为从大便中丢失许多水分,病人很快脱水、虚脱,小腿肚子抽筋。发现霍乱后应让病人喝大量淡盐水,最好喝用安全水冲开的口服补液盐,并马上将病人送医院治疗。如果治疗及时,病人可以很快恢复。预防的方法是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食物要煮熟或洗净),保护水源,管好粪便,饭前便后洗手。 20.怎样预防和治疗炭疽? 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是炭疽芽孢杆菌。在自然状况下见于草食动物(牛、猪以及山羊、马)。本病多见于牧区、屠宰业、皮毛加工行业。自然灾害期间,卫生条件较差,人畜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炭疽病例。炭疽可分几种类型。皮肤炭疽最多见,“炭疽”一名即来自皮肤炭疽的黑痂;传染途径是人的皮肤粘膜破损后接触了病畜、病死牲畜的皮毛,污染了炭疽杆菌的物品,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颜面、颈、肩、肢体等暴露部分的皮肤为病菌侵入,皮肤出血性浸润、坏死、水肿、溃疡,以后形成典型的黑痴。皮肤炭疽经治疗后多可恢复。肺炭疽的传播方式是吸进带炭疽杆菌的灰尘。肺炭疽发病急,表现寒战、高热、咳嗽、咯血痰,常伴发败血症。吃了污染炭疽杆菌又未煮熟的肉类,喝了污染的乳类、水就会患肠炭疽。肠炭疽的表现像急性胃肠炎或急腹症。这两型预后较差。 预防措施是加强对牲畜、畜牧业、皮毛业、屠宰业的管理。病人应隔离到完全恢复;其用具、分泌物、排泄物应进行消毒。有关专业人员每年要接受预防接种。 青霉素疗效很好,重症者加用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皮肤病灶应注意清洁,可用1:2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等无刺激性的消毒溶液洗涤,涂以抗生素软膏,不得抚弄和手术。 2l.怎样预防和治疗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经消化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伤寒杆菌排出后,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物、水、食具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然后经口传染。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伤寒起病缓慢,体温逐渐上升到39℃以上时可持续10~14天,称稽留热。伤寒菌产生的毒素可使病人听力减退,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并可昏睡、神志不清、说胡话。伤寒病人的脉搏和其他的发热病人比起来要相对慢些。发烧后第6天左右,前胸、上腹可出现少量“玫瑰疹”,但不容易觉察。食欲极度减退,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舌尖及舌边缘很红。常便秘,但也有腹泻的。肝、脾轻度肿大。重症病人可发生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持续发高烧期间,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仰卧,不敢动,用手触腹部比平时硬,病人怕触动腹部,这是肠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的症状。肠出血的表现是大便呈黑色柏油样,腥臭。出现这些情况都表示病情严重,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伤寒病人需住院隔离治疗,没有条件时也可在家隔离治疗。喹诺酮类为首选药,但用药时应注意药物反应,主要观察白细胞是否减少,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外复方新诺明、氟卡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哌酸等也能治疗伤寒。 伤寒病人的饮食及护理十分重要,病人居住的房间要安静、通风,病人有病灶的肠管肠壁很薄,怕多渣的食物,怕胀气,所以饮食要清淡。病人进食很少,在发烧期间要吃流食,可给稀粥、米汤、菜汤、鸡蛋汤、新鲜水果汁等。退烧后也仍要给软食、少渣食物,逐渐增加食量和改成普通饮食。 预防措施 ①早期发现病人,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②搞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肖灭苍蝇。③在伤寒流行区要普遍进行伤寒菌苗预防接种。④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22.怎样预防和治疗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急性传染病。病人和无症状的甲肝病毒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粪??口传染,甲肝病毒由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污染手、水、食物和餐具,健康人吃进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便可受到感染。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通常为散发,但在水源和蛤蜊、牡蛎等生食的水产品受到严重污染时可造成暴发流行。任何人都能被传染,儿童易感,孕妇与体弱者传染后病情重。已患过或感染过甲肝的人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主要症状 ①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近期内出现连续几天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儿童常有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精神不振、不想动等,部分病人起病时常有发热,但体温不高。 ②急性黄疸型肝炎。除具有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外,同时还伴有小便赤黄、巩膜黄染(即白眼球变黄),部分病人可有大便变灰白、全身皮肤变黄等黄疸症状。 ③急性重症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出现高热,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重度腹胀或有呃逆、打嗝、重度乏力以及黄染严重,出现昏迷的前驱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极重病人可发生肝昏迷,抢救不及时或不当极易死亡。 治疗措施 ①轻型病人。甲型肝炎预后良好,病死率低。急性期应合理休息,给以适当的营养如米面制品和水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除重症型外可给豆制品、鸡蛋、肉类等高蛋白质食物。忌喝酒,少吃油腻食物,少吃糖,避免一切损害肝的因素(如应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或做手术、劳累等)。 ②重症病人。必须在医院抢救,一般病人有条件时都应住院隔离治疗。除重症病人外,原则上不需保肝药,但可补充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病人一般都会在几个月内顺利恢复。 预防措施①注意饮食卫生。②注意病人的隔离消毒,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20分钟后再洗涤,生活用品用l%漂白粉水擦洗,被单、衣物等如不能用开水煮的要在日光下多次曝晒。③管理好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垃圾等污物。④保护水源。⑤消灭苍蝇,⑥在接触病人后,应注意手和物品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防止把疾病传染给自己或其他人。⑦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的甲肝抗体,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甲肝灭活疫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3.怎样预防和治疗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化脓性皮肤病,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引起皮肤发生红斑、水疮,迅速变为脓疱,疱易破而结成脓痂,并不断向四周扩展。好发于面部、口周、鼻周及四肢。医学名称脓疱病,俗称脓疱疮、黄水疮。轻症只需局部清洁、去痂,外涂龙胆紫、抗生素软膏。重者可伴有淋巴结炎、发热,应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中医简易方可用大黄研末,加菜油调搽。还可用鲜马齿克适量,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 24.皮肤被太阳晒坏了怎么办? 长时间照射阳光后,在外露被晒的部位,皮肤就会出现潮红、浮肿,甚至发生水疱,引起的痒的感觉,这就是晒斑,或者叫做日光皮炎,是由于太阳光里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 在强烈日光照射后的几个小时内,露出部位的皮肤发红,稍有肿胀,重的病例肿胀厉害,甚至可以发生水疱和大疱,疱弄破后就淌水结痂盖,在一昼夜里到达高峰。由于面孔和眼皮肿起来,可以使眼裂细如线缝一样而不能张开。有病的地方往往感觉到绷紧、瘙痒和灼热。受衣服的摩擦或者水疱被擦破以后,疼痛难忍。有的同时有全身不舒服,感觉发冷、发热、恶心和呕吐。轻的病人在1~2天中症状可以消失;重的往往7~8天左右方始痊愈,发生脱皮和皮肤颜色变黑。一般晒斑病状的轻重,随光线的强度、照射时间的长短和照射范围的不同而不同,也和各人不同的感光性有关。光线的强度跟随季节、天空中云层的多少和早晚而变异。 为防止皮肤晒坏,首先要经常晒晒太阳,进行皮肤锻炼,开始的时候照射时间只可以是几分钟,以后每天逐渐增加,这样可增加皮肤中的黑色素,而起保护作用。在春末夏初的季节,对日光敏感的人要注意一次曝晒不可时间过久,外出较久的时候,可以暂时戴阔边草帽或者撑阳伞等。或者在外露部位搽一薄层防晒软膏。 发病的部位有红斑和水肿,可以搽炉甘石洗剂,如果有水疱,要用5%~10%醋酸铝溶液湿敷。有全身症状的,应该躺在床上休息,对恶心和呕吐可以给颠茄酊类药物治疗。 25.怎样预防和治疗痱子? 痱子为一种常见于夏秋炎热季节的皮肤病,婴幼儿及肥胖人易患,又称热痱、痤痱疮等。该病初起皮肤发红,渐出现针尖大小丘疹或丘疱疹,排列密集而不融合,轻度瘙痒,灼热刺痛,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闷热、气温高、气压低、汗出不畅时皮疹成批发生,气候较凉则很快消退。 生了痱子后,局部可以先用温水清洗,轻轻揩干,撒上扑粉或者痱子粉(内含薄荷脑、樟脑各1克,硼酸2克,氧化锌10克,滑石粉加至l00克),或者搽炉甘石洗剂。避免用热水和肥皂洗烫,忌用软膏、糊剂等油类制剂,有继发感染时,在扑粉中加5%硫磺。 预防痱子可以采取下面一些措施:居住或工作地方应当通风良好。穿的衣服要宽松,使汗液迅速蒸发,保持皮肤干燥。有条件的话,要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小儿洗澡后在皮肤皱折部位可以扑些痱子粉或涂上防痱水。发烧卧床病人,应经常翻身和擦澡,使汗液能通畅排泄和蒸发。 26.外伤怎样紧急处理? ①对出血伤口迅速止血,如出血似喷射状,则是动脉破损,应在伤口上方即出血点近心端,找到动脉血管(一条或多条),用手指或手掌把血管压住,即可止血。如属四肢受伤亦可在伤口上端用绳布带等捆扎,松紧以出血状态为度,每隔1~2小时松开一次。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止血。 ②包扎伤口:找到并暴露伤口,迅速检查伤情,如有酒精和碘酒棉球应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用干净的毛巾、布条等将伤口包扎好。 ③对骨折肢体应进行临时固定,如没有夹板,可用木棍、树枝等代替。固定要领为:尽量减少对伤员的搬动、肢体与夹板之间要垫平,夹板长度要超过上下两关节,并固定、绑好,留指尖或趾尖暴露在外。 ④紧急处理的同时,迅速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如外伤严重应尽早送医院。 27.发高烧怎么办? 高烧是指体温超过39℃。高烧的原因很多,一般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一类比较多见,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伤寒、副伤寒、痢疾、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结核病、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皮肤化脓性感染、外伤感染、败血症等。非感染性的高烧见于中暑、脑溢血等。高烧只是具体疾病的一个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应当请医务人员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来作出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发烧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一种表现。高烧原因没有查明之前不要随便使用退烧药。如果发烧太高,病人太难受,可以用32~34℃的温水擦澡,尤其是擦颈部、胸部、腋下、大腿根部等部位,使体温稍降一点,减轻难受的感觉。必要时也可以用冷水或酒精擦澡。 28.怎样预防虫咬性皮炎? 盛夏季节,洪涝期间,昆虫生长繁殖加速,在抗洪救灾或野外作业时,易发生虫咬性皮炎。夜间应尽量不常明灯火,以避免招来蚊虫。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晚上睡觉或劳动期间尽量穿长衣、长裤、长统靴,或在身体暴露部位涂以防护药物。一旦被咬伤,可用2%的冰片、5%的明矾炉甘石粉洗剂,或清凉油、风油精涂擦患处,也可用皮炎平霜治疗,还可服用扑尔敏、苯海拉明、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29.怎样预防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水灾后,疫区水源污染,血吸虫尾蚴泛滥成灾,这些尾蚴钻进人体皮肤就引起局部炎症。这种病常在种植水稻时发生,所以又叫“稻田皮炎”。多是寄生于家禽、家畜的血吸虫的尾蚴引起的。人一般在下水接触尾蚴后10~30分钟即可发病,部位以浸入水中的小腿、踝部、前臂等处多见。先有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丘疹、红斑,数小时后发展成绿豆大至黄豆大红色丘疹或疮疹,周围有红晕,顶端有虫咬痕迹,十分瘙痒。 预防本病主要是做好个人防护。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20%的松香酒精等。治疗以止痒、消炎、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可以外用炉甘石粉洗剂、1%~3%的樟脑酒精和防蚴霜等皮肤膏。全身治疗可内服抗过敏药物或镇静药。 30.霉虫咬蜇伤怎么办? ①蜈蚣咬伤。蜈蚣毒液是酸性的,可以用碱性液体来中和。可用稀碱水、肥皂水清洗或浸泡伤口。稀薄的氨水、碳酸氢钠溶液都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也可口服镇痛药。将鲜乳汁或大青叶、薄荷叶等中草药捣烂后,涂伤口上,也可缓解疼痛症状。 ②蝎子蜇伤。蝎子毒液也是酸性的,往伤口上涂一些稀薄的碱水或氨水,可使疼痛减轻。冷敷也可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严重时可将伤口挑破,使毒血外流,也可用吸引器将毒血吸出,然后用弱碱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伤口。 ③马蜂蜇伤。马蜂毒液是碱性的,所以、被马蜂蜇伤要往伤口上涂些醋,来缓解疼痛症状。 ④蜜蜂蜇伤。蜜蜂毒液是酸性的,所以,往伤口上涂碱水、肥皂水、氨水等碱性液体,可缓解疼痛症状。也可将葱头洗净后切一片摩擦蜇伤处,有止痛消肿作用。局部症状严重时可用火罐、吸引器将毒液吸出。也可用鲜马齿觅少许捣烂取汁内服,药渣外敷患处。 ⑤蚊子、臭虫、金毛虫(洋拉子)和白岭咬蜇伤。蚊子、臭虫、洋拉子和白岭的毒液都是酸性的,涂些碱水、肥皂水都可减轻痛痒症状。也可涂虫咬水、清凉油等外用药。 |
【打印】【关闭】 |
上一篇: |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