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主题 » 健康主题 |
怎样预防乙型肝炎 --“7.28世界肝炎日”宣传知识(一) |
时间:2020-07-28 11:14:00,点击:0 |
2020年7月28日是第10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一、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乙肝易转变为慢性肝炎、病程迁延,甚至引起肝硬化及肝癌。在1岁以内感染的婴儿中,约90%的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在1~4岁感染的儿童中,20%~50%可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发展为慢性感染的比例不足10%。在慢性HBV感染者中,有15%~25%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过早死亡。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肝细胞癌病例由HBV感染造成。 二、乙肝是怎样传播的? HBV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患乙肝的母亲可在分娩前28周至婴儿出生后的6周将病毒传给婴儿,是新生儿及婴儿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年龄越小感染乙肝病毒后变成慢性携带的机率越大。 三、怎样预防乙肝? (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 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越早越好。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三)意外暴露后HBV预防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ALT和AST,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
【打印】【关闭】 |
上一篇: |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