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实验中设阴性或阳性对照。 (三) 血清学检查 1.发病1~3天内采取患者急性期血清,发病后2~4周采取恢复期血清,分别-20℃冻存备检。 2.双份血清1:5稀释,56℃,30分钟灭活。 3.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将上述血清从1:5开始倍比稀释至1:1280,每孔量为25μl。 4.每孔加100个TCID50病毒25μl,37℃作用1小时,加细胞悬液25μl,置37℃、5%CO2温箱培养7天。以完全病变为判断标准,与哪型病毒中和即判断为该型病毒感染。 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以不产生细胞病变的血清最高稀释度的倒数为终点效价。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知识(普及版) 2010-09-28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体:大 中 小〗〖背景色: 〗〖打印本稿〗〖关闭〗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1969年首先西非加纳暴发流行,1971年我国首次暴发流行。80、90年代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为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常造成大范围爆发流行。多发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自然病程短、无特殊治疗药物、预后较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一、预防控制措施如下: 1. 公众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需注意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晴。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 2. 病人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3. 医务工作者检查及治疗操作后必须认真用75%乙醇消毒双手及用品以后再接触其他病人。使用的仪器、物品用75%酒精或84液等清拭消毒,严防医源性传播。本病流行期间,医院需要设专台门诊,避免交叉感染。 4. 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二、对病人的管理: 1. 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2. 病人洗漱用品严格隔离使用,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 3. 病人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根据疫情,有关部门可责令暂时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场所,减少社交活动以避免扩大传播。 4. 发现该病应及时向主管卫生、防疫部门作传染病报告,病人最好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基本知识问答 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 2.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 3.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潜伏期是多长? 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4.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5.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人群易感性如何?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6.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 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诊断?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符合病例:在夏秋季,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2-3小时或1-2天潜伏期,急剧发病或爆发流行性、传播快的急性结膜炎或角结膜炎,具有结膜高度充血、水样分泌物增多、耳前淋巴结肿大,部分伴有角膜上皮性病变等特征,可以作出临床诊断。另外,对结膜囊的分泌物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有助于病毒肠道病毒70型、柯萨奇病毒A24变种的确定。 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治疗? 临床上可用抗病毒眼液如0.5%病毒灵眼液,0.1%疱疹净眼液,5%吗啉双胍眼液,干扰素眼液或0.2%阿糖胞苷眼液,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晚间涂环胞苷眼膏或抗生素眼膏。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或眼表面润滑剂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有前房炎症时加用散瞳剂或非甾体抗炎药。 9.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预防? 患者应进行隔离,尤其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患者的洗漱用品应消毒,患者禁止进入公共浴池及游泳场。发现该病应及时向主管卫生、防疫部门作传染病报告。 |